泰州江河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

全国咨询热线:

18114415333/18114415444/18114415350
泳池玻璃夹在城陵矶注入长江
2020-01-08 03:55:11

  古时候,由于科学技术和交通条件的限制,长江的发源地一直是人迹不至的无人区。在古人的想象中,长江源远流长,无止无终,来自邈远的天的尽头。因此,长江上游的段干流从那时候起就被人们称之为通天河。

  相传西汉时期,有可能记载长江水脉与发源地的先秦典籍几乎绝版,被前朝的秦始皇一把大火烧得精光。汉武帝刘彻派人前往山东曲阜孔府搜寻,翻箱倒柜,结果在孔府老宅墙壁夹缝里发现了一本先秦孤本,名为《尚书》,又称上古之书,为孔子所编撰。书中首次记载了长江的发源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大意为长江发源于今四川省北部的岷山,向东注入沱水(今四川郫县西南的郫江)。今天看来,岷山不过是长江支流岷江的发源地,显然张冠李戴了,圣人犯了一个低极错误。然而后人们不敢怀疑先贤的权威,北魏时期为《水径》作注,希望理清中国水径河脉的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就是孔子观点的铁杆代言人。

  明初,一个法名叫宗泐的和尚凡心未了,公然向孔子叫板。他云游青藏高原,写了一本书《望河源》,宣称长江发源于巴颜喀拉山,与黄河同源。

  由此一来,关于长江的发源地,在地理学界出现了两个版本,争论不休,唾沫飞溅500多年,把一个大大的问号画到了今天。

  1976年8月25日,我国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会同有关单位专家学者,组成一支28人的科学考察队,凭借现代交通工具和航空拍摄技术,西溯长江,历经51天,穿越河源无人区,首次考察河源成功,从而揭开了长江之水何处来的千古之迷。

  当年8月,这支考察队向长江河源区进发,进入青海省玉树县境,登上青藏高源。蓦地,脚下一条河拦住了他们的去路,这就是《西游记》里所描述的通天河,“千里汹浪滚,万重峻波颠。经过八百里,亘古少人烟。”而今,唐僧师徒往西天取经的人足、猪蹄、猴爪印迹早已不复存在,惟见脚下的青藏高原一片荒芜,一派苍凉。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巴颜喀拉山、昆仑山、唐古拉山,群峰耸峙,雄伟峻峭,直插云天。它幅员辽阔,东西长约500公里; 南北宽约公里;海拔高度在5000米上下,是一片自西而东呈现倾斜状的广漠高原。

  在这高原之上,但见雪山连绵,冰川蜿蜒,湖泊广布,泉群出露,沼泽纵横,它集中了世界上幽深、奇险、壮阔的地质地貌特征。

  这里天气恶劣,变幻无常,气候寒冷。据有关资料记载:冬季气温达到零下40℃以下,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左右。即便盛夏在这里安营扎寨,也会被大雪封门。这里空气稀薄,严重缺氧,含氧量不及平原处的一半,达到了生命的极限,这是一片阴森恐怖的无人区。

  这里又是动植物的乐土。每逢8月,冰雪消融,短暂的盛夏来临。纵横千里的草原,杜鹃花盛开,点地梅争妍;黄羊奔突,野驴悠闲;云雀恬唱,雪鸡盘旋。将这原本荒凉的高原,闹腾成了一个欢快的夏天。

  这里水系发育,河川众多。有些河道水流散乱,相互交织,时分时合,形成错综复杂的水网状。但不论分也罢,合也罢,终在青海省玉树县境,被长江上端的一段干流通天河敝开河口,统统纳汇成,宛如一束鲜花,被插进通天河这只花瓶。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从遥远的地质年代走来。作为亿万年前历次造山运动的产儿,这里沉淀了太多的历史的沧桑与落寞。恶劣的自然环境掩盖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长江的源头究竟在哪里?

  为了探知这个秘密,考察队员们登高远眺,纵览了长江河源区的水网河系。接下来要做的是,从这纵横交错的河流中,分辩出哪一条河才是长江的主要源流。

  一是从南面来汇的当曲。从当曲的下游逆流而上,行程641.1公里,便可寻觅到它的发源地,这就是唐古拉山脉南侧的霞舍日阿巴山。阿巴山顶,白雪皑皑,每至春夏气温回升,冰融雪消的点滴之水,为当曲输送了初的源流。

  二是从北面来汇的楚玛尔河。向这条河的上游方向逆行530.3公里,可以在可可西里山东麓找到它的源头。这里是它向长江奔泻的起跑线,它奔向绿茵如画的平原,奔向浩瀚无艮的大海。

  三是从正面来汇的沱沱河。沿着它砾石遍布的河岸向上游西行642.1公里,可以一睹它源头的壮丽风采,使人爽心悦目,心旷神怡。

  当今世界上对一些河流定源的标准有多种。较为通用的标准是:看流向和方位。河道顺直,位置居中者为正源。若以此为标准,那末长江三条主要源流中,正源当推沱沱河。

  也许大自然赞同这一标准,它对长江正源沱沱河格外偏爱,将沱沱河发源地的风景雕塑得为壮观。

  当你走到沱沱河的尽头之时,你会赫然仰见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但见万仞峰峦,拨地而起,直插云端。在其西南侧有两条大型现代冰川,这两条冰川和周围的雪山从遥远的地质年代始,逐年堆积成大量的固体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充足的日照下,为长江提供了初的源流。

  长江尽头的冰川雪岭,银甲披挂,高耸入云。在峰峦与云天的接连处,有一道灰褐色的色带环山而绕,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雪线。雪线以上的峰巅是亘古积雪,终年不化。

  雪线以下,是通体透亮的巨大山谷冰川。在冰川的冰舌部分,因阳光、风化、水流的消融作用,形成了许多亮丽的冰塔林,冰林森森,晶莹剔透,洁白如玉。大自然以神来之笔在这里留下了扬帆的冰舟、栖枝的冰鸟、乃至造工精湛的玉宫银殿,万千景致,出神入画。在冰塔林以下的一些相对平坦、低洼地带,是一望无际的冰面湖。在阳光的直射下,湖面清澈碧透,波光粼粼,五彩缤纷。残雪融水先是在湖面溢漫开来,然后从陡峭的冰崖上飞溅而下,抖落出一挂挂气势磅薄的银色瀑布。瀑布轰隆隆,宣泄有声,卷起千团雪雾,激起万朵浪花。它引吭高歌,欢腾跳跃,一头扑向青藏高原腹地。

  在沿途接纳了众多湖泊水、地下水、溪沟水及天然降雨之后,水量渐增,终汇聚成万里长江的正源沱沱河 。

  1978年1月13日,我国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了一则消息:“据实地考察,长江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麓,以沱沱河为正源,长江全长6397公里。”

  这消息迅即在太平洋彼岸登陆,一向以密西西比河为自豪的美国人沉不住气了,美联社在转发这则消息时,不无遗憾地说:“长江已取代了密西西比河,而成为世界第三大河。”

  长江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大约1亿8千万年以来的历次造山运动,塑造了千古不废的长江。

  在长江形成之前的元古代,我们居住的地球尚处在严寒冰川时代,全球气候寒冷,普遍冰雪覆盖。在这莽莽雪原之上,没有植物,没有动物,没有生命,没有生机,世界一片死寂,一片混沌。

  距今大约10亿年的元古代震旦纪,全球气候开始转暖,冰雪消融,发生了一次淹没范围广大的海浸。地壳受内力地质作用的影响而产生变形,陆地缓缓下沉,海水普遍上升。那时,现今长江流域的上游地区被古地中海浸漫,藏、青南、川西、滇西、滇中、黔西和桂西居于海底。海水在淹没了诸多古陆的同时,咆啸着向四川盆地和鄂西汹涌漫延。涌至现今巫山地区,突遇另一古陆——黄陵背斜当头矗立,它抵柱中流,阻止海水东浸。在黄陵背斜的东面,现今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则是一个边缘地槽式的沉积区。

  两个被海水浸漫的巨大沉陷盆地,被一道分水岭黄陵背斜居中隔绝,这就是元古代震旦纪现今长江全流域的古地貌。

  在浩瀚的天宇之中,天体运动的伟力没有忘记把地球这粒小小的弹丸纳入围绕太阳公转,本身也自转的轨道。由旋转运动产生的离心力使地球内表产生裂变和错位。于是,长江流域的古大陆架在山崩地裂、电闪雷鸣、地震海啸的阵阵产痛之中毁灭着自己,也孕育了长江。

  距今1亿8千万年,中生代的侏罗纪,地球上发生了一次造山运动,地史学上称之为印度支那运动。运动以缓慢的进程,巨大的能量将地槽中的地层褶皱成山并造成断裂,使长江上游流域形成横断山脉。秦岭升高,云贵高原形成,古地中海大面积消退,原居于海底的藏、青南、川西、黔西和桂西出水为陆。古地中海消退后,海水在黄陵背斜分水岭以西,即长江上游流域,遗留下巴蜀湖、西昌湖、滇池;在分水岭以东,即长江中下游地区,遗留下云梦泽、当阳湖、鄱阳湖。众湖泊在现今长江流域沿程布列,从而形成了古长江河道的原始雏形。

  在古长江尚处在襁褓之中时,地球上的气候进一步由寒转暖,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冰原融化。稞子植物在阳光的普照下舒枝展叶。巨型脊椎动物恐龙迈着拙笨的脚步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在恐龙的巨趾之间,小型爬行类动物彼此追逐嘶咬,争夺生存的食物与空间。

  地壳运动进入新生代的第三纪,距今大约3至4千万年,又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对长江河道的终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运动的结果,长江全流域地面普遍间歇上升,其中以上游流域上升烈,形成众多高山、高原与峡谷;中下游流域上升幅度较小,出现了许多丘陵和山地,两者之间的低凹地带相对下沉,形成平原和湖泊。

  距今300万年,喜玛拉雅山脉再次强烈凸起,带动着长江上游流域进一步抬升。借助这股抬升的力量,汇聚于黄陵背斜西坡的水系,汇纳千沟万溪,水量骤增。与此同时,东坡之水亦因处于沉降地区,河流的侵蚀和下切力加强。东西坡二水在水流溯源作用下以滴水穿石的坚韧毅力和不懈耐力,终切穿了阻隔古长江的黄陵褶轴。长江冲破万仞峡谷,劈开千里群山,长啸一声,宛若婴儿滑落到产床之上的那一声酣畅淋漓的啼哭,而且长啸了数百万年,至今也未打上休止符。待到“山随平野尽”之时,长江便“归入大荒流”,一泻千里,奔向无垠的东海。

  距今17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长江上游金沙江南岸就出现了云南元谋人生活的足迹。延至旧时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长江两岸的湖北长阳人、四川资阳人和云南丽江人便在这广阔的流域居山近水造穴,劳动、生息和繁衍。

  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古文化揭开了灿烂的一页。现今考古发现的青莲岗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和大溪文化遗址表明:长江流域那时候已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公元7000年前,今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一带的先民,已能制造和操驾独木舟在长江上航行。

  长江从远古走来,我们的原始先民,从艰难地立起前肢站起来做人的那一刻起,就同长江相依相存又相搏,从而谱写了一首首壮美的史诗,一曲曲雄浑的悲歌!

  从远古走来,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的长江,流域面积广大,总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流域内,除贯通东西的长江干流之外(另有专节推介),还有700多条支流与湖泊,自上而下主要有——

  岷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岷山山脉南麓松潘县的羊膊岭。经灌县流入成都平原,再经乐山至宜宾注入长江,全长793公里。自成都以下的348公里为通航河段。其中乐山至宜宾162公里,枯水季水深1.3米,可通航300吨级船舶。

  嘉陵江:发源于陕西凤县秦岭南麓。流经陕西、甘肃、四川、重庆四省(市),在重庆注入长江,全长 1119公里。自陕西的大滩以下有797公里可全年通航,是沟通四川盆地南北水陆联运的主要运输线吨级船舶。

  乌江:发源于贵州西部乌蒙山东麓。流经贵州、四川、重庆三省市,于涪陵注入长江,全长1037公里。大乌江以下有452公里为通航河段,其中龚滩以下188公里枯水季水深1.2—1.3米,可通航100吨级船舶。

  洞庭湖水系:位于湖南省北部。南汇湘、资、沅、澧四水;北纳长江的松滋、虎渡、藕池三河之分流,在城陵矶注入长江。洞庭湖水系的河流为湘江,全长856公里,该河段自全州以下713公里可通航300吨级船舶。洞庭湖水系航道网由内外湖泊、湘、资、沅、澧洪道,松滋、虎渡、藕池三河道等组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通航总里程 3889公里。

  汉江: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汉王山,全长1567公里,为长江水系的支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市注入长江。自陕西洋县以下1313公里为通航河段。其中钟家河至丹江口85.5公里为丹江口水库区,枯水季水深3米。丹江大坝有垂直、斜面相结合的150吨级升船机1座。丹江口以下649公里枯水季水深1.0—2.0米,可通航150—300吨级船舶。

  鄱阳湖水系: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江、修河五水后,在湖口县的石钟山畔入注长江。全水系赣江为主要通航河流,赣江以源出武夷山麓的贡水为主源,于吴城注入鄱阳湖,全长751公里。自站塘以下706公里可以通航,其中万安以下枯水深1.0—1.2米,可通航100—200吨级船舶。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迄杭州。途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浙江等4省2市,全长1747公里。它纵贯南北,在省的扬州和镇江之间穿过长江,联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等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辟里程长的一段人工运河。目前,京杭大运河通航河段可达883公里,大部分河段被渠化,全线吨级船舶,被交通部命名为“全国样板航道。”

  黄浦江:是长江的后一条支流。黄浦江发源于淀山湖,在吴淞口入注长江,全长113.5公里。黄浦江为感潮河流,其下游河段航行小水深达8米,以黄浦江为依托的港属我国的国际性港口,航行条件优越。

  以上众多支流湖泊,如同长江这条巨龙的龙爪,辐辏大江南北,形成四通八达的长江水系、黄金水网,通航总里程达7万多公里,占全国内河航道总里程的70%以上。全水系年货运量多年来一直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80%以上。

  从源头冰川雪线至青海省藏族自治州境内的当曲河口,全长346公里为江源区。这里水系发育,河流纵横。

  从当曲河口至湖北省宜昌市区,全长3352公里,为山区河流,在航行习惯上统称为长江上游段。若以入海口为龙头,那么我们姑且称这一段为龙尾。

  这龙尾的段干流俗名通天河,它纳汇了江源区的北源楚玛尔河,南源当曲,正源沱沱河之后,流量骤增,澎湃东泻813公里。

  通天河,这条通往天上之河,流淌着一个地老天荒的美丽传说。话说当年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前往西天拜见如来佛祖,取回满满一箱经书。归途来到通天河西岸,师徒正发愁,忽有一只老龟自告奋勇驮他们过河。游至河心,双方因言语不和,老龟一时发怒,将背上人马及经书一并抖落,师徒四人顿成落汤鸡。此时通天河上空“忽起一阵狂风,飞沙走石,电闪雷鸣,地暗天昏。及至上岸,少顷,太阳高照,师徒移经高崖上,将经书开包晾晒,至今彼处晒经之石尚存。”

  通天河畔是一处天然的畜牧区,这里天空碧透,阳光充足,水肥草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通天河又是一段古今禁航区,这里河道宽浅,水流散乱,滩险密布,除偶而一二只当地藏民的牛皮筏作短途航渡外,其它船只视为畏途。

  横断山脉的峰岭一般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上,两岸峭壁悬崖,如同刀削斧砍形成深达2000多米的“V”形峡谷,把金沙江挤压成一带细流。金沙江狂怒了,江水湍急,澎湃有声,冲出横断山脉,河谷豁然开阔。摆脱高山束缚的金沙江,在宽阔的河道上信步漫游,来到云南石鼓镇一带,索性悠然地回旋了一个近乎180度的大弯道,折向东北,形成万里长江弯——石鼓大弯。在全长近300公里(直线公里)的弯道区,把一个古朴的石鼓小镇滋润得花木繁盛,苍翠欲滴。

  金沙江在石鼓镇一带养精蓄锐之后,野性再次勃发。它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35公里,一头撞开万里长江关虎跳峡,出峡谷,再奔腾,在四川省历史名城宜宾市与长江的第三段干流川江汇集,全长2308公里。

  金沙江自古盛产沙金,故得其名。金沙江畔的古城丽江县,是纳西族同胞的居住地,奇泉古木,风景优美。再有渡口市,不仅攀枝花艳

  丽,而且盛产铁、钒、钛等20多种稀有金属,储藏量大,品位高,以“方圆三百里,无处不宝山”而扬名天下。

  令人遗憾的是,金沙江两岸山高谷深,河道乱石嶙峋,流态异常复杂,航行条件凶险,不利舟行。除著名的虎跳峡为禁航区外,从金沙街至宜宾1009公里的河道上,计有各种滩险余处,平均每2.5公里一处。在诸多滩险中,尤以老君滩为,世有“千古闭塞金沙江”之说。

  川江从宜宾城下始发,在盆地南部边缘的丘陵地带东行370公里,来到东方雾都——重庆。

  离开重庆,江水东泻而下,两岸依旧是连绵起伏的丘陵和山谷,尽管川江从宜宾起,一路南汇赤水河、乌江,北接岷江、沱江与嘉陵江,水量大增,但由于这一段河谷宽阔,过水

  断面大,江流倒也舒缓。再抵达涪陵、万县一带,虽然江幅越缩越窄,而江水更加缓慢,平滑如镜,波澜不惊。

  及至进入奉节县境,谜底终被揭开——下游方向迎接川江“羊群”的不再是悠扬的牧歌和如茵的草原,而是天下驰名的长江三峡在此紧束江流,导致大量壅水,使峡口外江水宣泄不畅,形成唐代诗人杜甫诗中所描写的“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的奇特景观。

  长江三峡,在此以瞿塘为要冲,连同雄伟嵯峨的巫峡,险峻磅礴的西陵峡,挽手并肩,组成了一道亘绵200余公里的雄关险隘,阻止江水出川。

  在瞿塘峡口,川江不再是温顺的羔羊,那蠢蠢欲动的羊群方阵,瞬间幻化成一头愤怒的吼狮,咆哮之声震天动地,朝瞿塘峡门轰然撞击,峡口两名把守关隘的摩天武士白盐山和赤甲山,阵脚稍一慌乱,狂流便从两山之间的夹缝中一记劲射,一举夺关。

  夺关之后的江水,在曲折迂回的瞿塘峡谷穿行。瞿塘峡由风箱峡和错开峡两段小峡组成,全长8公里。但见两岸悬崖峭壁,高耸如墙。江幅窄处仅有150米,而主要山峰的海拔高度却在1000米以上。站在船上仰视天空,不到正午见不到阳光,峡谷里暗淡阴森;登上峰顶,俯瞰江面,但见江水如带,船帆如豆,给人以“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之感。

  “瞿塘迤逦尽,巫峡峥嵘起”。川江闯出8公里瞿塘峡,流经一段相对宽阔的河谷之后,又进入了“束江崖欲合,漱石水多漩”的巫峡。巫峡全长42公里,峡长谷深,奇峰叠出,江流迂回多漩涡,云遮雾瘴少日月。江流穿行其间,待进入湖北省宜昌市境内,再遇西陵峡凭险踞守。

  西陵峡蜿蜒60公里,虽两岸山奇石异,风景壮丽,然天下奇险。这一段峡中有峡,滩中有滩。川江不屈不挠,水与山相搏,浪与石争锋,涌至西陵峡口的南津关,把守三峡后一道关隘的是南津关群峰,但见青山挡不住,毕竟水流东,川江破关而出,向中下游平原畅快淋漓地宣泄。

  长江三峡“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具有雄、奇、险、幽四字之胜。你看:一道蜿蜒200余公里的峡谷之中,无峰不雄,无滩不险,无洞不奇,无壑不幽。无一处不可以成诗,无一处不可以入画, 她使长江成为世界上美丽神奇的一条河流,赏心悦目的一组画廊。

  从四川宜宾至湖北宜昌,川江“山势西来开蜀道,水声东去会湘流”,行程1044 公里。

  在这遥遥千里的行程之中,川江挽起她的众多支流,辐射四川盆地。尤其是秦代李冰父子修成都江堰后,丰富的水资源把偌大个四川盆地润泽得如同聚宝盆一般。在这盆地之中,物产丰富,沃野千里。川人们高高竖起了“天府之国”的旗幡,用以夸耀其富有。

  天府之国也有千古遗憾。在川西,金沙江水道凶险,千年闭塞,封锁前往滇、青航路;在川东,三峡形成天然屏障,阻碍川内与湘、鄂、赣、皖、苏、沪航运。川江航道,险滩密布,礁石林立,水流湍急,三峡大坝蓄水前,全线公里一处,尤以青滩、泄滩、崆岭滩、滟滪堆四大滩险为,航行条件之凶险,使“千船万舸不敢过,篙工舵师心胆破。”

  长江上游先民自古以来就与川江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以五代天福八年(公元943年)秭归县令陈起率民疏凿青滩为先导,先祖后辈凿礁通航相延1000多年奋斗不息。新中国成立之后长江航道局和四川省交通部门对川江航道更是进行过大规模整治,同时配备以先进的导航标志、信号台与绞滩设施,终使川江航行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截至2003年,长江上游航道,沿程设置有65个航道站,设置各类岸、浮标2587座,设标总里程达899公里,指示船舶昼夜航行。另有97个通行信号台和26个雾信号台在各控制河段指挥船舶单向行驶及避雾行驶,8个绞滩站在激流险滩河段拖绞上水行轮上滩 。

  2003年6月,三峡大坝拦江蓄水135米,三峡航道形成库区,航行条件极其优越,撤销了所有信号台和绞滩站,库区航路改革工程已于2004年1月1日顺利竣工。

  目前,在金沙江段,从云南维西县的其宗到四川屏山县的新市镇一带,200吨以下船舶已能分段季节性通航719.5公里。新市镇以下至宜宾市106公里的航道上,250—300吨级船舶则可全年通行无阻,闭塞之江不再闭塞。

  在川江一段,从宜宾——重庆全长370公里,枯水期小通航水深达到2.7米,航道宽度和曲度半径分别达到了50米、560米,1000吨级轮船可以在两座城市之间昼夜通行。重庆——宜昌全长660公里,小通航水深、宽度、曲度半径分别为2.9米、60米、750米,1500吨级客货轮可昼夜畅通无阻,10000吨级大型船队可顺利出入川。

  长江在上游后一道关口南津关破关而出,它挣脱了三峡束缚,眼前豁然开朗,江面由300米骤然展宽到2200米,它由东急折向南,抵达川鄂门户宜昌城。从宜昌下行近100公里至湖北枝城,这是一段由山区河流转换成平原河流的过渡河段,河势条件相对优越,两岸虽依旧有连绵不断的山脉,但比较三峡那种绝壁夹岸、峰回路转的景象大有改观。这里山峦相连、坡度舒缓,河床也宽阔了许多,对于长江这条长途跋涉的蛟龙来说,无疑是一处难得的休闲养生之地。

  平原,平原,眼前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山峦悄然远去,河谷愈加开阔,两岸是无边的田野,江面有如织的船帆。

  唐代诗人李白当年放舟出川,曾有千古绝唱:“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江水悠悠,淙淙南流,将宜都到枝城间的连绵堤岸舔出一片片新绿。每遇夏日,江畔成了孩子们的乐土,长江铺展开柔软如毯的沙滩,让孩子们撒开小脚丫打滚撒欢,直到变成一只只连爷爷奶奶也没法辨认的小泥猴。

  从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全长350公里,俗称荆江,是全长江淤浅善变的一段河道。

  在荆江一段,两岸人民为抵御洪水泛滥,自古垒土御水,筑成巍巍荆江大堤,重锁一江怒水。堤与水的搏击,旷日持久,场面壮观。

  由于堤防夹江束水,过水断面狭窄,导致上游大量来水在这一段宣泄不畅。长江从不屈服于任何敢于阻止它的对手,在水流被壅塞的过程中,它恼怒地将随水挟带的泥沙囤积起来,伴随着江心洲的淤积和发育,河道被分割成若干支汊。江水一改流态,分别向江心洲左右两岸堤防横向攻击浸蚀。当遭遇一岸的迎头阻绝之后,水流不屈不饶,再回旋向另一岸堤防,如此蛇行蠕动,周而复始,形成一股股强大的弯道环流,导致荆江河曲平面摆动,横向推移,蜿蜒曲折。倘若从飞机上俯瞰荆江,你可以看到这样一处奇特的自然景观——

  在上荆江,从枝城至藕池口,这段仅110公里的河道上分布着数以百计的江心洲和边滩,如同天上的繁星,许多洲滩之上“桔柚蔽野,桑麻遮日。”在这一段,长江主流不断被众多江心洲分为支汊,水流不能集中冲刷河床的淤泥,明洲暗滩密布,游动沙包潜伏,过往船舶视为畏途。

  在下荆江,从藕池口至城陵矶,直线公里,而河道迂回曲折如羊肠,蜿蜒240公里,号称九曲回肠。曲折系数在2.01-3.57之间的大弯道竟达18处之多。1960年代以前,较为著名的大弯道有中洲子、沙滩子、上车湾和下车湾。可以想象,长江这条狂龙,在荆江河床上是如何的横行肆虐,翻滚腾挪。

  河口以下,堤防渐渐远退,河谷依次展宽。蓦地,一股清澈的湖水从南岸城陵矶汩汩流出。在这里,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挽起它的支流湘、资、沅、澧四条姊妹河入注长江。

  江水东流,进入洪湖鱼米乡,掠过赤壁古战场。在洪湖市境内的燕窝镇江段,由西而东的江流,突然折转了一个急弯,南而北注,于武汉市沙帽区的水洪口复归东南流向。长江在这里回旋了一个160度的鹅颈型急弯,这就是全长江第二大弯道——簰州大弯。

  簰州大弯有古簰州镇,位于长江南岸的嘉鱼县境,弯道盘旋45公里,而弯颈直线公里。簰洲大弯的发育史,是一部簰州镇的兴衰史。

  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处于弯道顶部的簰州镇,从明代以来,一直饱受滩崩岸塌之苦。早在宋代时,古簰州镇曾经商旅繁忙,富甲一方,与中国四大名镇之一的汉口镇辉映,号称“小汉口”。入明以来,随着弯道不断向北岸推移,“小汉口”迎流顶冲,被江流严重冲刷,千余间驿馆、店铺、民宅被逐年崩塌入江,长江曲流,得寸进尺,将古簰州镇的繁荣,年复一年地剥离到了江心。

  江水绕过簰州大弯,武汉三镇历历在目,在武汉的龟山脚下,遇有源出秦岭南麓的汉江源源来汇,汉水清江水浊,初会时泾渭分明,稍后便混为一色,相融合流。越黄石,过九江,来到江西省湖口县境,与我国的淡水湖鄱阳湖交汇,江湖衔接,湖江交融。

  至此,腾舞荆楚大地的长江,结束了中游一段全长911.5公里的行程,缓缓进入宽阔的长江下游河段。

  湖北宜昌南津关至江西鄱阳湖口,按航运习惯称为长江中游。这段911.5公里的航程,珠联湘、鄂、赣、皖四省。中游流域腹地辽阔,工业城市林立,矿藏资源丰富,农林渔业发达,是发展长江大流域经济中部崛起的战略要地。

  目前,长江中游航道,沿程共设置航道站46个,仅长江武汉航道局在中游就设置岸、浮标1082座(大埠街以上由宜昌航道分局管辖, 上巢湖以下由长江南京航道局管辖),昼夜指示船舶安全航行。

  长江中游也有通航难题,难题主要集中在荆江一段。由于荆江迂回曲折,枯水季洲滩密布,淤浅善变,航行水深严重不足,船舶航行易造成搁浅、碰撞等海损事故。

  荆江河段全长350公里,目前小通航水深为2.90米——3.20米。航宽80米、曲度半径1000米。可供1500吨级中型轮船昼夜行驶。

  除荆江一段外,长江中游其它河段航行条件相对优越。荆江以下临湘—汉口全长210公里,由于洞庭湖水入汇,流量大增,江面宽阔,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深水油轮航线吨级轮船和由3000吨级油驳组成的万吨级顶推船队。汉口—湖口全长274.2公里,两岸地势低平,江阔水深。枯水季航道维护尺度为水深 4.0米,航宽100米,曲度半径1100米,全年可通航3000吨级轮船,5000吨级矿砂驳,顶推船队拖载量可达8000—10000吨。中洪水季辟有水深6.0—7.5米,航宽200米的深水海轮航道,行驶5000吨级深水海轮。洪水季10000吨级海轮可溯江而上直抵武汉港。使武汉成为水陆相通,九省通衢的工业重镇,为武汉市的经济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 。

  ( 眼前的长江入海口,波澜壮阔,水天一色,茫无际涯,置身其中,给人以步入仙境的虚幻。)

  江水自西而东,流经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镇江、江阴、南通、等华东大中城市,过吴淞口宣泄入海。

  长江下游一段,地质地貌特征,南北岸殊异。南岸多山地、丘陵、阶地,抗冲击能力强;而北岸多为冲积平原,土质松软,抗冲击能力弱。此外,这一段的河型特征,也较中上游独树一帜。湖口—江阴沿江两岸共有50余处矶头,或濒临江边扼水;或凸出江中挑流,成为扼控一江盛水的天然节点。沿程在有天然节点控制之处,河道狭窄,舟船擦舷交会;而无天然节点控制之处,河道宽阔,一望无垠。江幅如此时束时放,宽窄相间,形成藕节状的独特风景。

  长江在狭窄河段,受到天然节点控制,就狂躁不已,水流湍急,深切河谷;而一旦涌至宽阔河段,过水断面增宽,水流随之平缓,使大量泥沙沉淀堆积,形成众多洲滩,阻碍船舶航行。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兴衰。省的镇江市即是其中的一例。

  长江南岸的镇江港依山傍水,北岸是广阔的苏南平原,南岸为连绵的宁镇山脉。多年来,长江顺着宁镇山脉的外侧顺直下泻。

  镇江因山而扬名。其西北角有金山,拔地而起;东北角有北固山,绝壁临江;东北面有焦山,雄踞中流。镇江以三山环峙的地理形势构成江防要塞。

  镇江更因水而得利。作为我国华东地区的水运枢纽,它凭长江纵贯东西,我国的水运工程京杭大运河在这里与长江交汇,镇江凭此辐辏南北,“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尤其是从上游龙门口通往镇江港的鲢鱼套,航宽300米,水深13米,堪称进出镇江港的优良航道,历朝历代的漕粮、官盐、蜀茶、吴布赖此中转集散,被视为镇江命脉。

  孰料,长江主泓有一年突然改道,把这一丝“镇江命脉”那么不经意地弹拨了一下,由此导演了一场嘲弄镇江港命运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恶作剧。

  20世纪30年代,原本绕南岸宁镇山脉下泻的大江主泓,突然南而北迁。一时间,进港航道枯竭断流,港区前沿凸现出一座可扬鞭纵马的征润洲,使镇江港与大江主泓远隔数公里。嗣后,1954年一场特大洪水带来的大量泥沙,进一步加剧了港区的淤废,全长3公里的进港航道平均被淤泥抬升了1米,优良港变成了废港。枯水季,进出镇江港的物资唯有靠陆路转运。汉申线客班轮经过镇江港时,只能远远地拉一声汽笛表示无可奈何,听凭急欲下船的旅客在甲板上跺脚。

  在南岸镇江港淤废的同时,大江主泓在北岸悠然下泻,在“哗哗”的江涛嘲笑声中,将镇江港的繁华变成了历史。

  长江的龙首,在碰撞了镇江港之后,又向东南转了一个急弯,摆向省的江阴市,进入长江河口段。

  在江阴以下,奔腾的江水,突然漫步减缓,但见江幅从7—8公里宽,陡然增加到10多公里,有些河段竟宽达20—30公里。前文提到过,在长江上游山区河段,有些段面窄处仅有100多米,两岸居民,鸡犬之声相闻。而在这一段,长江则呈现出由窄到宽的偌大喇叭口,朝向她要奔去的大海。按航运习惯,从江阴,过南通,越,这一段又称为长江河口段,全程262公里。

  在长江上中游河段,水流迅疾,上行船逆流行驶,举步维艰;下水舟顺流而行,乘风破浪。而在河口段行船走水,时有怪事发生——

  你看,在波涛翻滚的江面上,上行船队的船长居然可以悠闲地点上一支烟,任由水流轻快地推送船队前行。而下行船家,则要加车提速,奋力犁波劈浪前进,船屁股后“突突”地腾起一股黑烟,惹得迎面交会的上行船上的水手们放肆嘲笑。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自然规律在这里完全颠倒,深究其原因,要抬头去问问太阳和月亮。

  由于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导致海水定期潮涨潮落,每当涨潮之时,海水便乘潮涌入长江口,咸水挟裹着淡水,湛蓝胁迫着浑黄,逆向呼啸而行,上溯至江阴乃至更远,形成全长江特有的潮汐奇观。因此,河口段又称感潮河段。

  从江阴迈着小碎步姗姗而去的长江主流,于附近挽起她的后一条支流黄浦江,并肩涌向大海。在附近的吴淞口,水面骤然展宽,金波万顷,南宋诗人文天祥有诗赞叹:“一叶飘摇扬子江,白云尽处是苏洋。”所谓苏洋,系指眼前的长江口。

  长江口,波澜壮阔,茫无际涯,水天一色,置身其中,给人以步入仙境的虚幻。但见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居中盘踞,岛上冉冉飘散出一缕缕人间烟火。在这辽阔的水域,由于流速被沿程递减,大量泥沙不能尽数输送入海,再加之海潮浸入长江口,泥沙便在江水与海潮、咸水与淡水之间被互相推来推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在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中沉淀,在江海汇合处形成了眼前这一片群岛和群滩。长江之水被岛群滩群支分为许多股,密如蛛网,于长江口拦门沙附近再合为一股,澎湃浩荡,齐声呐喊,一头扑向东海的怀抱。

  至此,长江从青藏高原各拉丹冬雪山雪线至吴淞口,结束了它全长6397公里的航程。

  呜呼!西塞雍积,蓄势夺关,蛟走夔门;浩荡东归,横绝天海,华夏从兹蒙庇荫。

  自1842年开埠以来,列强染指中国长江。以英轮“美达萨”号为先导,近海与远洋船舶纷至沓来。然而,长江口航道凶险复杂,岛屿盘亘,泥沙淤塞,出入长江口的轮船完全依赖自然水深和涨潮之际通航。一些重载海轮在失去了一次潮汐的机会后,只得在长江口外抛锚候潮。有的被迫在海上过驳,转载倒运。这种江海分割,内外不畅,对外封闭的航运格局,使旧中国本来就脆弱的国民经济雪上加霜。

  解放后,航道部门为发展航运与外贸大计,立志根治海轮进江口航道,几十年奋斗不息,终于21世纪初完成了疏浚整治长江口深水航道的、二期工程,通航水深达10米。

  目前,长江下游航道,浏河口以下的河口段由长江口航道局管理。浏河口以上由长江航道局所属南京航道局管理,该局在下游段共设置20个航道站,常年设置岸浮标近800座,指示船舶昼夜航行。

  现今,长江下游湖口—南京,小通航尺度为水深4.5米、航宽100米、曲度半径1100米,昼夜通行3000吨级轮船,洪水季可通行10000吨级海轮。南京—长江口全长450公里,通航小水深达10米,可昼夜通行3万吨级大型海轮,为全长江良的水上物流通道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据长江引航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仅2003年—2004年,该中心就引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船舶42655艘次。

  ( 峡谷内终日云遮雾瘴,阴气森森,偶而一两声孤猿的哀嚎,更把人的神经末梢弹拨到了承受恐怖的极限。)

  1927年3月24日清晨,太阳从太平洋东海岸冉冉升起。美利坚合众国,一份份《华盛顿邮报》摆上了美国公民们的餐桌,一则消息让人们放下手中的刀叉,“哈佛大学亚诺植物园的罗克教授,深入中国西南部的无人区探险考察,发现一处比科罗拉多大峡谷更幽深,更雄伟,更神奇的峡谷……”

  美国人惊呆了,美国一向以其西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引为自豪,其深处达海拔2200米,号称世界。而这

  个多管闲事的罗克教授发现的峡谷,深处竟达3900米。世界的桂冠,该要拱手交给中国人了,美国人心里不是滋味,红肠沙拉味同嚼蜡。

  金沙江绕过长江大弯道石鼓之后,急行35公里,迎面两座巍峨雪峰当路喝止,这就是世界上峻、雄奇、壮观的虎跳峡。虎跳峡全长16公里,江面窄处仅30米。据当地藏民传说,他们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在某一天曾亲眼目睹一支斑澜大虎,从江边一块突兀的岩石上长啸一声,纵身跃过对岸,虎跳峡因此而得名。

  虎跳峡重锁金沙江,它的左右两侧分别是海拔3000多米的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悬崖峭壁从江边拔地而起,直插云端,从峰顶至谷底,上下高差竟达3000多米。金沙江水就象深嵌在巨斧劈开的狭缝中,进入峡谷,连续从7个阶梯式的陡坎上跌下,水位从海拔1800多米,陡降至1600 多米,在16多公里的距离内,落差达到170米,狂流飞泻,有如猛虎下山,雄鹰俯冲。

  峡谷内,哈巴山与玉龙山隔江对峙,玉龙山是我国西部横断山脉南段的著名高峰,主峰高程海拔5596米,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高程不及其一半。玉龙山由12座山峰组成,峰峰如擎天玉柱,耸立在虎跳峡的东侧。主峰扇子陡在丽江县境北面,山顶终年积雪。12座山峰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白雪皑皑。当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之时,但见群峰闪烁万道银光,峰腰处白云缭绕,随风飘荡,变幻莫测,宛如一条晶莹蜿蜒的玉龙,龙跃云中,云托龙飞,令人心旷神怡。明代著名旅行学者徐霞客当年孤身跋涉到此,曾有游记赞誉:

  先看峡口的上游一段,大量来水由于受到峡口的阻击而形成壅水,在壅水区内,主流居中下泻,回流傍两岸崖壁上溯,狭路相逢,浊浪排空,涡漩如斗。尚未进入峡谷,早已成了一锅沸腾的开水。

  一旦进入峡口,两岸悬崖束江合拢,仅余中间一道几十米宽的夹缝,夹缝的中段,有几十米深的陡峭吊坎,那沸腾的江水便从

  这吊坎的边缘飞泻而下,直落谷底,一时浪花飞溅,水雾升腾,轰鸣之声不绝于耳,十里可闻。

  从吊坎落下,被摔得粉身碎骨的江流,一旦进入谷底,又重新排列组合成一股势不可挡的狂流,从下一个吊坎倾泻而下,再被摔碎,再组合,再闯关夺隘,如此周而复始,连闯7关。

  金沙江在谷底穿行,抬头望,一线天;低头看,一条缝。峡谷内终日云遮雾瘴,阴气森森。惟见两岸直立的摩崖之上变幻万千——由于亿万年的洪水冲刷和风雨剥蚀,大自然以鬼斧神工在崖面上留下了一组组栩栩如生的天然浮雕,飞禽走兽、妖魔鬼怪、刀枪剑戟……无奇不有。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了阴曹地府,愈往深处走,那种渗透到人的每一根神经末梢的恐惧感、压迫感愈强烈,崖壁间偶而一二声孤猿的哀嚎,更是把人的神经末梢弹拨到了承受恐怖的极限。

  金沙江在谷底穿行,在峡谷16公里的行程中,可以叫任何船摧浆折的明礁暗滩有18处之多。这些急流险滩,或潜伏水下伺机掩杀;或直露出水拦路棒喝。一时间,峡谷内杀机四伏。金沙江以“丈夫绝轻死,高山奈我何”的豪迈气概,逢滩奋力冲撞,遇礁英勇搏击,当闯过下峡口后一道关隘之后便一泻千里,长啸出关。

  虎跳峡成型的具体年代无从考证,然而,历史上有人试图征服它的壮举则有记录。

  继1920年代美国罗克教授考察虎跳峡之后,英、法、意大利等国科学家、探险家有多人涉足这块神秘的东方奇土。然而,站在当年

  斑澜大虎纵身起跳的那块悬岩上,那些具有欧洲血统的勇士,莫说仿效老虎一跳,连低头望一眼脚下的万丈深渊,听一听那仿佛来自地狱的阵阵涛鸣,都感到毛骨耸然,马可波罗式的敬业与献身精神,在恐惧中荡然无存。

  1945年和1959年,玉龙山坡体曾先后发生大面积塌方,在山崩地裂的轰鸣声中,数万立方米的山石迸发出滚烫的炽热,在峡谷内阻水塞江,金沙江断流数日。1964年,国内一支专家考察组千里跋涉来此踏勘,亦因拿不出征服虎跳峡的可行性方案摇头而返。

  1985年5月,美国著名漂流探险家肯·沃能率领一支漂流探险队,在成功征服科罗拉多大峡谷后,挟胜利余威,向中国政府申请漂流长江,发誓要让美国国旗出现在中国的虎跳峡谷。

  美国人要首漂中国长江的消息不胫而走,被四川西南交通大学一名摄影工作者尧茂书知道了,这位敦实的四川乐山汉子个反应是破口大骂:“你个龟儿,欺老子中国无人!”血往脑门涌。

  同年6月,他抢在美国人领到签证之前,动手赶造了一艘橡皮艇,取名“龙的传人”号,船头插上黄龙旗幡,向虎跳峡进发,尧茂书成为世界上名漂流长江的探险者。然而,金沙江的一江怒水没能让这位孤胆英雄如愿。1985年7月24日,“龙的传人”在虎跳峡上游的通伽峡遇险翻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尧茂书的殉难,不仅没有吓倒中国人,反而在中国大地激发了又一场更大声势的首漂长江热。《四川日报》以《长歌祭壮士》的长篇通讯昭告国人。28岁的攀钢工人冯春捧读报纸,泪流满面,热血沸腾,他个报名参加四川省地理协会组织的第二支长江漂流探险队。20余名热血青年高呼 “雄起、雄起、雄起!,”从1986年7日27日起,先后向虎跳峡上游的6级险滩叶巴滩和扎木滩发起外围冲击。

  尧茂书的殉难,也没有吓倒美国人。肯·沃能率领美国队,紧殿中国队之后,乘漂流筏跟进。然而,当他们看到狂怒的江水多次搅翻中国队的漂流筏,前后有7名队员牺牲的惨烈之后,理智的美国人退却了,慌忙爬上岸,宣布放弃漂流长江的行动。

  中国人没有言弃,同年9月13日,这支英勇的哀军漂流至虎跳峡,揭开了人类首次征服虎跳峡的悲壮一幕。

  冯春和他的队友们在上峡口以两艘全封闭的充气橡皮筏取代漂流船,将人包裹在筏舱内,就象两粒具有一定弹性和抗冲力的弹丸。同两岸遮天蔽日的高山峻岭相比,将这两艘橡皮筏比喻为弹丸实在有些夸张,确切地说,比弹丸更小。那两粒弹丸顺水下漂至上峡口,但见两岸摩天巨崖迅速合拢,仿佛为这两粒弹丸制造了一管可供发射的炮膛,弹丸在顺水疾进,当它们沿“炮膛”滑行到峡口道百丈吊坎的一刹那,呼啸狂流以7.8米/秒的流速一记劲射,那两粒小小的弹丸倾刻便没有了踪影。由于发射之神速,其中一粒在被弹射下吊坎之后被摔得支离破碎,河南洛阳人孙志岭在惨剧发生的一瞬间,竟来不及在人间留下后一声悲愤的呐喊,遗骨至今没能找到。另一名队员在从橡皮筏弹出后,被巨浪拍击到右岸绝壁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地面人员无法救援,身陷真正的绝境。疼痛、饥饿、恐惧,4天4夜之后才被营救脱险。

  同一天,随队采访的四川《青年世界》杂志社记者万明,在中虎跳峡采访途中横招山上的飞石击中头部,不幸罹难,时年23岁。

  在两名队友牺牲的同时,另一艘橡皮筏在历经峡谷穷滩怒水反复摔打、撞击、肆虐之后,终于死里逃生,冲出峡口。

  人类终于征服了虎跳峡,然而这胜利来之不易,10名热血青年在人类首次漂流长江的行动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分别是:

  1986年11月25日,冲出虎跳峡的这支漂流探险队,历经115天漂流完长江全程,抵达江海汇合处的吴淞口。为了铭记这段不平凡的经历直至永远,他们向大海投放了一支漂流瓶,内附一张纸条:“如果你捡到这支瓶子,请你尊重我们的意愿,将它重新放回大海。”

  具有戏剧性的是,时隔18年后,这支漂流队中的冯春和他的队友们,居然于2004年7月踏上了美国国土。美国同行怀着18年前的羞愧,目送他们进入科罗拉多大峡谷。冯春他们历经15天,漂流完全长347公里的科罗拉多河,五星红旗在科罗拉多大峡谷一路飘扬,美国人表情复杂地笑了。

  群滩之中,尤以滟滪堆、泄滩、青滩、崆岭滩为大害,“石险水疾,舟一触石如齑粉。”世称川江四大滩魔。群魔之中,滟滪堆为首恶。

  滟滪堆位于四川省奉节县瞿塘峡口,白帝城下,为一长30米、宽20米、枯水季高出水面40米左右的巨大礁石。它盘踞江心,扼控三峡的入口夔门,无论是枯水季还是洪水期都严重碍航。

  在滟滪堆的上游南岸,有青龙嘴礁石出露,呈锐角挑出江岸;其北岸又有石梁逼近河道。滟滪堆居中雄踞,将本来就狭窄的一条航道支分为左右两道槽口。冬春水枯,礁石突出水面40余米,其状如象,上水行船困难;夏秋水涨,滟滪堆将大部分潜入水下,露出水面的一部分形状如马,下水放舟极险。“尤以该顶之水,盘旋汹涌,巨浪翻滚,舟行至此,稍差分毫,生死存亡危在瞬间。”如果说夔门是出入川江的咽喉的话,那么滟滪堆则是卡在咽喉之中的一块骨头。

  当湍急的江流,从峡口的白盐山和赤甲山两山夹缝中狂泻而过之后,又一幕惊险场面出现了——

  三峡的入口处尽管只是一线夹缝,瞿塘峡也早有算计,早在东汉年间,它就在此设下一支伏兵,这就是卡三峡咽喉,镇一江怒水的滟滪堆。

  你看,在水雾弥漫,波涛汹涌的江流之中,那庞然大物突然从水下潜浮出上半截身躯,它砥柱中流,披坚执锐,面目凶残而狰狞。川江凭借三峡入口壅塞而形成的丈余高的巨大落差,以高屋建瓴之势,朝滟滪堆呼啸而至,对准那水中魔王奋力撞击。刹那间,滟滪堆前,波浪滔天,水雾蒸腾,漩涡飞转,地动山摇,十里可闻雷鸣之声,形成举世罕见的“滟滪回澜”奇观。

  在如此恶劣的航道条件下行船,其险其忧可想而知。《吴船录》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古代船家过滟滪堆的情景:

  “十五日至瞿塘峡口,水平如席。独滟滪堆水疾石险,摇撸者汗手死心,皆面无人色。每舟入峡数里,后舟方敢始发,一舟平安则簸旗以招后舟……”

  川江先民在长期与滟滪堆汹滩恶水搏斗的实践中,根据它集洪水滩和枯水滩两害于一身的特点,系统总结了一套不同水位时期的行舟避险经验,这就是为历代船家传唱的《滟滪歌》:

  为了根除这一祸患,保障行轮航行安全,1959年12月长江航道局所属川江航道整治总队开赴峡口,对滟滪堆实施彻底的爆破整治。

  12月4日,炸礁工程正式开工。以队长郑康年为首的施工队员们冲过激流,将施工船舶抵近滟滪堆。队员们采用硐室崩场爆破施工法,在离水面约1米高的迎水面石壁以风钻开掘出两个平硐,待每个平硐进深达5—7米后,再转方向开掘支硐与药室。由于岩石坚硬,再加之施工现场条件恶劣,施工队员每完成一个打眼—爆破—除渣的循环作业,需耗时3至4小时。艰苦施工8天之后,终将滟滪堆恶魔心脏部位掏空,填塞炸药达500公斤。

  1959年12月12日15时25分,一个在川江航道整治工程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时刻,随着郑康年按下起爆器按纽,“轰隆”一声,山鸣谷应,作恶多端的滟滪恶魔轰燃倒塌,象、马、牛、龟化为乌有。

  滟滪堆整治工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该处洪水期流态转好,流速减缓,涡漩水减小,回流水消失;枯水期,航行尺度加宽,水深相应提高,千轮万舟安然出入瞿塘峡口,现代诗人李冰融景生情,提笔成诗,留下了以下激励后人的佳句——

  舟船劫后余生,离开滟滪堆,下行百余公里,来到湖北省秭归县境,再遇川江第二大滩魔——泄滩。

  泄滩又名叶滩,在其北岸的黑石岭,有一条溪沟劈开崇山峻岭,蜿蜒而来,在此入注长江。该沟名曰泄沟。 千百年来,每遇山洪暴发,溪水挟带大量沙石在此倾泄入江,如此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在泄沟与长江的汇合处,遗留下一片广阔的石碛滩。石碛滩东西长接近100米,南北宽在100米开外,呈扇状向江面横向展开,

  挤占了整个江面的80%,将航道逼窄成一条沟缝,当地人称这片石碛滩为泄床。

  既有床,必有枕,大自然早有布置。在泄床的上游200米处,再有巨礁两盘随着枯洪水位的涨落若隐若现。一盘叫大泄枕,一盘曰小泄枕。大小泄枕及泄床,还有为数众多的无名顽礁险石,或出露江面,或蛰伏水下,使这一河段航道狭窄,水流湍急,漩流满江。过往船家经过泄滩,一面要与恶水搏击,一面要谨防水下暗礁,有如在梅花桩上走步,险象环生。

  泄滩尤以泄床为汹险。据《归州旧志》载:“泄床石长十余丈,水落则石出,水涨则若隐若现,浪大漩汹,急险万状,行者无不悚怖。”

  新中国成立以前,历代官府无力整治泄滩航道,难以改善该段通航条件,能做到的是在该处设立救生站,如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归州知府就在此设立救生船,配水手6名,严阵以待,每遇上下舟船过滩,全体水手眼睛睁大,警惕提高,一旦发生海难,疾呼前往,生救人,死捞尸。救一人,赏银一两,捞起浮尸一具,施棺木一口,白布半匹。

  泄滩河段属南风槽口,每当上游来水输沙条件周期性改变,泄滩航行条件恶化,其向下游延伸的水流动力轴线改变,导致青滩来水输沙条件改善,反之亦然。故行船谚语有“北风消,南风作,青滩水平泄滩恶”之说。

  据《川江海事年鉴》记载:1927年—1948年间,有4艘轮船在此触礁沉没。1955年—1960年间,航道部门曾先后3次对该处实施大规模整治,削低了令箭碛和蓑衣石,炸除了三劈剑及江心黄浅暗礁,清理拣除了左岸山溪冲击到令箭碛上的卵石堆。累计完成工程量达19.34万立方米,总投资为61万元。从此,泄滩航道的险恶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湖北省秭归县的青滩镇,临江有一座爬满青苔的“白骨塔”。这是一处半山阴坡,漫山遍野掩埋的是历代蒙难船工的森森白骨,微风吹拂,芳草凄凄,如诉如泣,似在吟唱一首关于青滩险恶,船家多难的悲歌。

  青滩又名新滩,又叫毫三峡。位于秭归县城东17公里处江段。青滩水道在兵书宝剑峡与牛肝马肺峡之间,东西长约1公里,早年河床本来平坦,航行无碍,但从东汉起,历经东晋,宋代,明代乃至20世纪80年代,两岸多次发生山裂岩崩,山岩崩塌之时,滑岩飞石轰然塞江,日

  积月累,形成青滩滩险。《后汉书·和帝纪》:东汉永乐十二年闰四月,姊归山崩,填江水,压杀百余人。”

  青滩水道先有鸡心石横亘中流,分江水为南北二汊,南汊叫官槽,北汊为龙门。龙门一汊,江水狂乱多旋涡,怪石暗礁密布,航路因此禁绝。惟南汊官槽勉强可以通航,但仅仅是勉强,因为槽内自上而下布列着三处滩险:

  头、二、三滩如此众多的险礁顽石,将冬春枯水季航道挤占得仅剩30—60米之间。船行其中,如踏雷区,每摇一橹,每划一桨,船家须谨慎提防,一般载货舟船,胆小的船老板根本不敢贸然过滩,必须扎锚傍岸,起货上坡靠陆路转运。当然,也不乏胆大的,把心提到嗓子眼,冒险闯滩,厄运也就随之而来。民生“民熙”轮蒙难即是一例。

  1942年2月4日,川江两岸山山岭岭残雪尚未消融,灰暗的天空又飘落下零零落落的春雨。民生所属“民熙”轮装载1000余名军人,从西陵峡的三斗坪起碇,行至青滩水道,因礁石密布,水流急乱,再加之严重超载,导致全船翻沉,除少数人泅水上岸得以生还之外,其余800余众尽皆溺毙,青滩镇的“白骨塔”旁,又增添了800多个冤魂。

  青滩是川江著名的枯水急流险滩。仅1929年—1942年间,就有3艘轮船在此倾翻和触礁沉没。长江航道部门于1958年—1961年间,先后分三期工程对青滩进行了系统整治,完成工程量10.3万立方米,总投资达27万元,保证了行轮在该处日夜航行的安全。

  在前文,我们介绍了青滩的凶残,泄滩的险恶。可是闯过这两处滩险之后,死里逃生的船家们则说:

  崆岭滩又称空岭滩,在青滩的下游11公里处。因古时行船至此,要将船上的货物卸下“必空舱而过”,故名之。

  崆岭滩与青滩相反,它是一处洪水急流滩,冬春水枯石现,航行条件稍好;而夏秋水涨石隐,航行条件则恶化异常。崆岭滩由大珠、头珠、二珠、三珠等四蓬礁石犬牙交错而成。大珠为一道长220米,宽40米,高15米的石梁,酷似一尾大鲨鱼纵卧江心,在西陵峡把这一段水道支分为南北两槽。头、二、三珠石如同佛珠相联,呈“品”字形潜伏在南北两槽的上口。除这三珠之外,再有鸡翅膀石、和尚石、锅炉石、帐蓬石等众多奇石怪礁,或潜入水中虎伏,或出露江面狮吼,搅得江水横流,浊浪滔滔。

  崆岭之所以被称为“鬼门关”,主要的原因为该处流态紊乱而怪异。不识水性的船家,行驶于此,舟船往往被一股难以抗拒的横向力量冲撞向岸边的绝壁,触岩而碎。这股横向力量就是崆岭滩让船家谈之色变的横流水。川江的先辈们逐渐从行船实践中摸索出避让横流水的办法,很久以前就在航道正中的大珠石岩壁上刻下“对我来”石刻,引导行轮过滩时加速对准大珠石疾进,当船首将与石壁相触的一刹那,迅疾转舵调向,以避免被横流水冲撞向岸边的绝壁。清人刘肇绅当年乘舟过崆岭滩,曾有诗句描述这种情景:

  据史料记载,在“鬼门关”崆岭滩,1915年—1950年的35年间,先后有6艘轮船在此触礁沉没,有20艘轮船在此擦礁搁浅,木帆船海损更是不计其数。长江航道部门曾于1956年—1960年分三期对崆岭滩进行过规模性整治,累计完成工程量12.7万立方米,投资总额达40万元,使该处滩情有了明显缓解。

  ( 蘑菇云下,小镇犹如跌坐在阿拉伯童话中的飞毯上一样,向着幽深的西陵峡谷飘去。)

  青滩镇,顾名思义,大约是先有了滩而后建镇,建镇的历史有些年头了。据老辈人讲,打从东汉起,这里就多次发生崩岸滑坡,大量滑岩巨石填塞长江河道,形成了这处阻碍船舶航行的青滩。

  有了青滩,就有了一群光着脊背,赤着脚板“叭哒叭哒”跑过来,争抢着为上滩的船只盘货拉纤,以赚取一枚两枚铜板的滩夫。

  《吴船录》:“新滩(即青滩)石乱水汹,瞬间覆溺,上下若脱兔者,必须盘驳陆行,以虚舟过滩,两岸居民号滩子,专以盘江为业。”

  有了滩夫,姜家坡与广家岩的山腿子上就出现了零零落落的窝棚——唯恐远近的山民来抢夺他们的饭碗,滩夫们干脆在此安营扎寨了。这初的滩夫群落,就构成了眼前这座长江北岸古老小镇的雏型——青滩镇。

  发生在20世纪 80年代中期的一幕人间大惨剧,也就是从那时起徐徐拉开了序幕。

  全镇1370口人丁,450间青砖瓦房随着山势的起伏,夹峙成一道道曲曲折折的小街小巷。小街短,小巷狭,街巷的路面由青一色麻石板铺就。两侧吊脚小楼抵额相邻,每户屋脊的两端都有大青砖雕就的凤凰作展翅欲飞状,朝向天空,乞求苍天赐给小镇人家平安与吉祥。

  小镇民风古朴,山民们始终遵循祖上留传下来的生活定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在储蓄所里没有存款,但每家每户坛坛罐罐都能装满,小日子倒也过得有滋有味。

  清晨,牛肝马肺峡峰巅现出一抹鱼肚白,公鸡唱晓,山民们纷纷荷锄背筐走出家门,栽种一二畦白菜;侍弄三五蓬丝瓜;采摘七八株柑桔。一时间,街街巷巷,人去巷空。

  谁家的大白鹅跑了出来,伸着长长的脖子,腆着肥白的肚皮,迈着极有风度的绅士步伐,沿着小巷徜徉。

  黄昏时分,山民们陆续归入家门,于是家家户户抱柴禾做饭,提泔水喂猪,锅碗瓢盆,叮咚哐口当 ,爆满了闲暇时的热闹。

  热闹的所在当然要数茶楼,吸引那些饭粒还沾在嘴角的茶客们前来的,不独是香醇醇的香溪毛尖、麻辣怪味豆,更有一种在小镇留传至今的传统剧目——皮影戏。即便在20世纪80年代大山之外,彩色电视、镭射电影风靡一时,皮影戏在青滩镇照样场场爆满,票房收益好得不得了。

  看看吧,闹哄哄的茶楼之内,一块大白布临堂挂起,背后灯光映照白布如屏幕。今晚上演的是京剧《铡美案》。剧情讲的是北宋年间,有一个叫陈世美的乡下秀才,考中了状元,隐瞒家有妻小的婚史,娶了皇帝的公主,当上附马。其妻秦相莲拖儿带女,千里寻夫,在开封府衙堂前击鼓鸣冤,知府包公不畏皇权,秉公执法,怒铡陈世美的故事。

  好戏开场了,幕后一通“堆起哐起,堆起哐起”的锣钹声中,一个纸板制作的黑脸包公被两根索线儿扯上台来,一段西皮流水转二黄的京腔唱喝:“陈世美,你左眼高,右眼低,家中必定有前妻!”便引得满堂愤怒的看客拍案而起,把一只只脏兮兮的拳头举向大白布,对准那个跪伏在狗头铡下,竟敢包养二奶的坏蛋陈世美喊打喊杀……

  然而,就在茶楼热闹得不可开交之时,一场毁灭性的灾难的阴影,已经降临这座古老小镇的上空。

  1985年6月,入夏以来湖北秭归地区连降大雨,大雨滂沱20余天不曾歇脚,降雨量达152.4毫米,青滩小镇终日笼罩在蒙蒙雨雾之中。

  6月12日凌晨3时,青滩镇北面的姜家坡与广家岩一带,正是夜澜人静之时。小儿停止了夜啼,妻子甜睡在丈夫的臂弯,只有纺织娘一二只在暗夜里“啾啾”地低吟。夜深沉,静悄悄。

  突然间,“轰隆隆”,雷声轰鸣。令人惊悸的是,那雷声并非来自天空的炸响,而是发自地下的沉闷。刹那间,海拔高程在500-900米之间的姜家坡与广家岩狂风大作,大地颤抖,房倒树摧。在颤抖的大地表层,先是两峰相联的岩体从山腰处被一只无形的巨爪横向撕裂开一道300多米长的地缝,地缝向纵深开裂达40余米。雷声再次从地层深处传来,“轰隆隆”,令人心惊肉跳。裂缝迅速横向扩张,纵向伸展,炽烈的气流从裂缝中蹿腾而出,热浪灼人,山坡上处处可见从地窟中冲天喷发的水柱与泥沙,高达几十米。

  凌晨3时45分,这一带大面积的崩崖滑坡发生了,姜家坡与广家岩的半壁山岭,以雷霆万钧之势,朝山脚下的青滩镇疾进。

  如果把姜家坡与广家岩比做两个足球运动员的话,那末青滩镇则是他们脚下的一个足球。眼下滑坡体汹涌的泥石流挟裹着巨大的岩石犹如万马奔腾,河东狮吼,朝青山镇铺天盖地而去。从地壳深处释放出来的大量热能形成的白烟腾空而起,在半空中与尘埃汇合,形成100多米高的蘑菇云状。蘑菇云下,睡梦中的青滩小镇,被头顶800多米高处多达万立方米的下滑坡体连根铲起,小镇如同跌坐在阿拉伯童话中的飞毯上一样,向着幽深的西陵峡谷飘去,连同她的柑桔林、麻石板街巷、茶楼、皮影戏……5分钟后,仅仅5分钟,整个青滩镇就乘坐“飞毯”轰然坠入长江。于是水上的悲剧紧锣密鼓地上演了——

  当青滩镇连同164万立方米的滑坡残体,一头扎进长江之时,瞬间掀起直径约300米,高度达90米的半月形冲天水柱,轰隆之声,山鸣谷应,经久不息。一时间长江的水沸腾了,江水破天荒地倒流,3米多高的涌浪铺天盖地朝上游方向狼奔虎突,所过之处,摧枯拉朽,势不可挡。

  此刻,从青滩镇至香溪一带7—8公里长的回浪区.正行驶着14艘机动船和49艘木帆船。由于未及时收听电台播报的灾情预告,所有行轮船员面临灭顶之灾浑然不觉,及至航向前方耸天巨浪铺天盖地而来,才紧急弃船上岸,惊呼逃生。

  在涌浪区,所有船舶都如同孩儿折叠的纸船,被泛着白沫,如狼似虎的浪群一一舔翻,无一幸免,造成溺毙9人,失踪6人的重大惨祸。直至距青滩镇16公里之遥的秭归县城,涌浪才逐渐平息。

  所幸的是,青滩发生滑坡之前,由于秭归县政府早在1970年代就设立了专门机构,对滑坡区进行长年观测与预警。灾害发生前夕,又预报及时,湖北省宜昌地区有关部门、秭归县各级领导组织灾民疏散及时,因此,在滑坡区现场未发生任何人身伤亡事故。

  在青滩滑坡发生的当日,这片古滑坡区尚有近100万立方米的残体继续向长江下坠,如遇大暴雨、连阴雨,灾情及有可能第二次发生。

  次灾情发生时,青滩上下游的财神庙、秭归、太平溪、三斗坪等航道通行信号台果断采取了封航措施,悬挂禁航信号。长江航运管理局急报国务院总理批准,封闭青滩航道,川江因此断航。

  当日清晨6时,负责维护这一段航道的宜昌航道区党委书记刘于准、主任唐春道乘“航征”工作船于时间赶赴现场,并命令所属测量队、船队立即处于紧急待命状态,随时开赴险区。 “航征”轮于13时过崆岭峡,此时从高频电话中传来消息,在青滩水道上下游已有“江汉”124号、“江渝”13号等12艘客轮 受阻,而渝汉两端还有其它船只发航,如不采取紧急措施,将会有更多的旅客滞留途中,更多的货轮不能通行。据测算,青滩水道每断航一天,航运损失将达60万元之巨。

  “航征”轮抵达现场后,险区情况历历在目。由于多达164万立方米的滑坡残体推入长江,该处航道宽度大幅缩窄。残岩在三尖石处堆积成了一个碛坝,迫使由西而东的主流折向东南,形成一股激流,水文条件十分复杂,船舶航行异常危险。宜昌航道区当即决定,通过现场勘测、试航、探索出一条临时航道,引领受阻船舶通过险区,先行缓解燃眉之急。

  为了探寻一条临时航路,刘于准书记指派“航征”轮探险闯青滩。船长叶长林凭着多年的川江航行经验,一面命令水手在轮船两侧分别以竹篙探侧水深;一面翘起大拇指沉稳地下达舵令,指挥“航征”轮先由天子石北岸上驶至三尖石,再转舵向天子石南岸迂回航行,与上游方向由西北折向西南的一股激流形成90度交叉,开足马力,横向穿过激流,终通过险区。“航征”轮在险区往返3次,测得航行水深大于4.0米,为现场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随即,宜昌航道区命令冰盘碛航道站迅速恢复瓦岗、三尖石、天子石等3处水毁标志。命令测量队开赴险区,执行测量任务。测量队员们在不稳定的滑坡体上测绘地形图,在激流中驾驶测量艇跑断面,经过13日一整天工作,证实了探险航行目测和手测的数据与仪器测出的数据基本一致,取得了青滩水道的手宝贵资料。

  6月13日,长江航务管理局唐国英局长赶到险区视察,宜昌航道区领导向他汇报了探险航行和测量的情况和数据,说明从九畹溪到香溪航行只需40分钟,提出只要不发生第二次滑坡,可以组织受阻客轮有序通过的建议。但此时在现场的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所属地质观测处技术专家提出相反意见,他们强调青滩滑坡是古滑坡体的积存,总共有1100万立方米,向西、向南发生第二次滑坡的危险依然存在,不宜马上过船。

  唐国英局长向湖北省政府王汉章副省长汇报,省政府同意14日组织受阻的客轮通过险区。14日,“航征”轮引领险区上下游所有受阻客轮安全通过,青滩抢险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青滩发生滑坡13天后,从6月25日起,长江航道局一方面现场指挥过往行轮白昼临时通航,规定每日5时30分——19时为通航时间,夜间禁航;一方面迅速组织职工实施该处航道整治工程。

  青滩大滑坡,形成了一条总长达850米的滑坡带,整体面积0.6平方公里。其中164万立方米的滑岩残体堵塞长江,形成大范围内滩险,严重阻碍船舶航行,必须实施大规模整治。

  同年10月16日,经过3个多月的炸滩除礁及汛期洪水冲刷,青滩水道通航尺度达到设计要求,航行条件大有改善,该段全面恢复夜航。

  通过长江航道工人的不懈努力,青滩滑坡尽管灾情严重,航道恢复难度大,但实际断航仅13天,航运损失被降低到限度。

  1985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在宜昌市召开青滩滑坡抢险救灾表彰大会,宜昌航道区“航征”轮船长叶长林被评为湖北省抢险救灾先进个人。稍后,长江航务管理局授予叶长林、唐春道同志抢险救灾先进个人,测量队抢险救灾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至此青滩滑坡抢险救灾工作胜利结束。千里川江航道,再次出现帆影绰绰、汽笛声声的航运繁忙图景。

  1891年岁末,荆江两岸。晚秋残留在杨柳的枝头,几天前还是一派生动的翠绿,秋风乍起,便泛出了片片衰败的鹅黄,大自然生命枯荣的周期,短促得令人伤感。

  12月3日清晨,又是一个阴霾天气。监利尺八口一带的渔民们刚要驾起木划子往江面撒网,蓦然发现江边出现了一个人高马大的洋人,全身湿漉漉,一屁股坐在河滩上,面朝江心,双目发呆………

  顺着洋人的视线望去,但见江心有一艘洋船,处境很不好,已经搁浅. 上游滚滚而来的泥沙,将船身迎水的一侧高高拱起;避水的一侧,由于淤沙被水流淘空, 缓缓下坠,呈随时有可能的翻覆状。船上已空无一人,惟见桅杆顶端,一面象征英国守护神圣安德鲁的米字旗,在秋风中凄凉地摇曳。荆江岸边土生土长的渔民们,祖祖辈辈没见过洋船,自然也就没见过洋人,这使他们大开了眼界,有了回村以后向人炫耀的资本。

  让当地人开眼界的是英国苏格兰商人阿基包尔得·立德。此前他曾多次来中国,深入长江腹地考察,由此他获得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在长江中下游航线多家轮船激烈竞争,压价拉客揽货,而荆江一段却平静得出奇。荆江是长江上游连接中下游的咽喉要道,襟联湖北、湖南两湖平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素有“两湖熟,天下足”的美誉。一年四季大米、盐茶、农具、布帛等大宗货物白白让中国自己古老的木帆船起运集散,立德为此忿忿不平,即而有了一种寻人决斗的亢奋。他决定在荆江创办家轮船立德洋行,以机动轮船客货装载量大、航速快、周转期短的优势,把那些木帆船挤出荆江。至于成千上万船户今后如何生计,那是仁慈的圣母玛利亚考虑的事,他只考虑父亲老立德的一句明言:“商人的本质是利用资本的力量使自己变成一头凶悍的狼,在商战中毫不怜悯地咬断对方的喉管,吸吮一种被称为‘利润’的液体。”于是他变卖了在苏格兰的所有家产,以10000英镑在江南制造局购置了一艘木壳双车蒸汽小轮。小轮全长16.76米,宽3.05米,载重7吨,满载吃水1.68米,取名“彝陵”号,由立德自任船长。“彝陵”于昨天首航荆江,谁知厄运也影子一般地跟进。

  此刻,立德哀伤地望着他的“彝陵”,望着他的10000英镑,还有随流水逝去的商机,心如刀绞,犹如耶稣受难。

  清晨的江面升起了些许薄雾,朦胧里无数明洲暗滩若隐若现。江上路断船稀,偶而见到一二支行船人在碍航处斜插的竹竿,上系一根红色的布条,如同墓前的十字架。这情景使他想起了在罗马教皇的招唤下,东征耶路撒冷的十字军团阵亡者那片广袤的公墓。

  中国的荆江以原生态的蛮荒,听惯了木帆船古老的歌谣,而拒绝蒸汽机与螺旋桨的喧嚣。

  长江从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一段,全长350公里,因流经古荆州腹地,俗称荆江。

  让我们先看上荆江。由于江水流淌在冲积平原之上,故而河道弯曲,流速缓慢,来自长江上游及支流清江的泥沙,在荆江河床上年复一年淤积沉淀,以至河床逐渐抬高,水面高出两岸地面,全靠筑堤束水控制河势。站在荆江岸边,但见“车从脚下走,船从头上过”,因此上荆江有“悬河”之说,取悬在头顶上的河流之意。

  “悬河”以下是下荆江,下荆江属典型的蜿蜒性河道,弯曲异常。弯曲到何种程度呢?你看,下荆江两端的直线公里,由于江流在冲积平原上忽左忽右绕行了18个大弯,实际水程就延长到了240公里,故下荆江又有“九曲回肠”之称。

  无论是有“悬河”之说的上荆江,还是“九曲回肠”的下荆江,都使长江洪水在这一段宣泄不畅。每年7—8月份为荆江大汛,洪峰所到之处,堤防颤抖,樯折船翻。

  每年11月至翌年3月,长江上游及支流清江来水量锐减,导致河床干枯、洲滩毕露。在这种状况下,上游方向有限的来水便在密布于河床上的洲滩之间横冲直撞,迂回蛇行。在众多水路之中,只有一条是大江主流经过之处,当主流经过现航之时,船家借水行船,暂且相安无事;而当上游来水输沙条件稍一改变,主流便迅速偏移它处,变速之快,几乎可以使现航槽口在一夜之间水浅沙淤,航路禁绝。

  荆江上下,险恶的碍航水道主要有芦家河、枝江、太平口、马家咀、周公堤、天星洲、藕池口、碾子湾、窑集佬、监利、大马洲、尺八口等12处。

  自古以来,荆江一段船舶搁浅、碰撞、翻沉等海损事故频发,货损人亡无数。仅据1960年——1989年近30年的统计,荆江干支流水域就发生各类海损事故2528起,死亡977人,受伤96人,沉船331艘。

  19世纪60年代,晚清王朝时期,由于外轮的大举入侵,长江中下游被动地进入机动轮船时代。在新生资产阶级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进步思想影响下,清政府总理衙门从1861年起,陆续从英国重金聘请了一批专门人才代行长江航道管理权。

  在来自工业革命发源国的这批人中,不乏恪尽职守,有志有为之士。但是仅有人才没有钱财远远不够,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根本没有财力治理长江航道,只能是效能低微的勉强维持。在英国人长达77年的管理期间,长江航道尤其是荆江航道,航标设施落后,疏竣整治手段为零, 通航能力十分低下,完全处在“有多深水,行多大船”的天然状态。用海关总税务司洛勃特·赫德的话说:

  “我们无法担当起在长江特别是荆江让轮船安全航行的任务,全能的普罗米修斯只在西腊神话里。”

  抗日战争爆发,英国人走了;解放战争结束,国民政府走了。历史把长江航道尤其是荆江航道这堆烂摊子留给了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长江航道局所属沙市、监利航道段在连绵350公里的航线个,长年设置各类岸浮标500余座(是建国前的4倍),昼夜为行轮提供先进的导航设施。

  每一届枯水季,通过测量、爆破、挖泥、调标改泓等多种生产手段,维护荆江航道分月设标水深。此外,对若干重点水道还进行了整治导流工程,如天星洲的沉树、沉排工程,中洲子、上车湾的人工裁弯取直工程。太平口、马家咀、周天、碾子湾、监利的应急清淤工程。碾子湾的整治导流工程,等等,一切为了荆江航道的畅通。

  现今的荆江航道,小通航水深已由建国前的2.13米—2.32米提高到了2.90米—3.20米。从当年立德的那艘30余吨,吃水仅1.68米的小船不能通行,到今天吃水要求2.9米,1500吨级的中型轮船安全行驶,其间荆江航道通航能力的提高,不能说不是一个飞跃。

  但是,在我们生存的这个物质世界,任何事物的发展,终归要受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主宰。现实告诉我们:随着船舶的不断增多,船型的不断增大,吃水的不断增深,荆江今天的通航能力,仍然不能适应长江航运业迅猛发展的需要。今天3000吨级轮船只能止于荆江河口,就连1500吨级以下,吃水3.0米的中型轮船,枯水季在这一段也举步维艰。

  为了防止一些船舶超吃水航行造成搁浅,人为堵塞航道的事故发生,长江荆州、岳州海事局对若干困难河段严格实行吃水限制,昼夜出动监督艇现场执法,对违章船舶的船主严加劝阻,处以罚款。一位长年往返荆江的重庆船老板,在接到第3张罚单后,恼火得很,破口大骂:“咯老子,装货不准满载,跑一趟水亏血本,管航道的伙计们都在干啥子嘛!”

  2004年11月,下荆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浅情。尤其是窑集佬和监利水道,通航水深不足限度2.9米,上下水行轮严重受阻,而此时长江已进入春运。

  荆江即将断航的消息经中央电视台播报,引起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长江航道局、长江武汉航道局两级领导心急如焚,连夜赶赴荆江现场,坐阵指挥战枯水。监利航道处主管生产的副主任杨传华受命于危难之中,他扛起行李上了船,以汉道“2401”号轮为旗舰,率领7艘船艇,会合前来增援的2艘大型挖泥船,共计100多名职工,在下荆江浅区摆开战场。

  作为这支队伍的领军人物,杨传华认真领会上级指挥部的作战意图,根据窑监水道自然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在浅区展开两条战线作战。

  一路以航标艇为主力,在现行航道3公里长的浅区比平时增设双倍以上航标,增强导航功能。白天加强水深探测,根据水情变化及时调整标志;夜间在浅区抛锚,彻夜值班监控,在弯曲狭窄的航道内,一旦航标被行轮碰撞,紧急出航。

  另一路以测量艇、清障艇为尖兵,配合“航浚”20号、“航浚”6号挖泥船,与现行航道并行,开挖一道绵亘数公里的预备槽,一时间,江面上挖泥机声隆隆响,爆破水柱冲天起。

  忙碌之际,谁也没留意,2004年的春节来到了下荆江。除夕之夜,爆竹声声,千家万户合家团圆。抱着高频无线电话睡觉的杨传华,忽然想起他也有一个家,在100公里之外,想起半个月前遭遇车祸、右腿骨折的妻子,此刻腿上还绑着石膏甲板,躺在床上不能动弹。

  除夕的夜里悄悄降了一场大雪,正月初一的清晨满世界一片银白。当人们三三两两走出户外踏雪,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欣赏傲雪的梅花之时,杨传华他们是这样度过的——清晨6时30分出航,沿途探测航道。江面上北风呼啸,呵气成霜,气温降至零下,他们轮番拿起测水篙探测水深,竹篙上的水经老北风一吹,裹上了一层冰,握竹篙的手要快速移动,稍一迟缓,手就和竹篱胶冻在一起,撕去一层皮,流出殷红的血…….

  管航道的伙计们在干啥子?就干这些不为常人所知,却要付出常人难以承受的体力、精力,甚至割舍亲情的事。

  他们是这样的一个群体——此生与荆江结缘,把荆江航道的畅通看成一种责任,并且看得很神圣。50年4代人肩负着这种神圣的责任,仰或是责任的神圣,行进在人生旅途,走向人格净化的圣洁,走向人品完美的圣坛。

  在2004年下荆江战枯水现场,曾经有一位记者,有感于航道工人的艰辛与敬业,便很专业地对杨传华建议:“应该上报交通部,彻底根治荆江航道,象欧美发达国家那样,一劳永逸。”

  荆江河段上距三峡大坝137公里,从2003年6月10日—2006年11月27日,三峡大坝坝前蓄水线米。由于三峡大坝是一个兼顾航运、防洪、灌溉、发电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因此,大坝管理部门对坝前水流的蓄放,除了考虑航运之外,还要兼顾其它利益,实现人工调节控制。如此一来,荆江所接纳的上游来水来沙,就由先前的自然敞泄改变为人工掌控,对航道产生了重大影响。

  据沙市、监利航道处近3年来的水文、泥沙及河演观测表明,影响荆江航道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3点:

  一是大坝下泄水流的变化,改变了荆江天然的水流条件,水流动力轴线的摆动更加频繁,河势极不稳定,沿程各水道进入了一个新的自然调整周期,相当一部分水道航行条件朝坏的方向发展。例如下荆江的的藕池口水。
以上信息由泰州江河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整理编辑,了解更多驳接爪,泳池玻璃夹,栏杆立柱信息请访问http://www.tzjh.net

  • 联系江河
  • 联系电话:0523-88158088
  • 联系传真:0523-88158088
  • 企业邮箱:XXX@163.com
  • 工厂地址:泰州市姜堰区兴泰镇工业集中区

版权所有 泰州江河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 Copyright©tzjh.net 2019 苏ICP备19056380号 网站地图